札达县教师交流团与石家庄市61中党支部在西柏坡举行党日活动。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供图
在陕西省援助扩建的阿里地区饲草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基地,技术人员正在工作。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供图
当牧民群众细数新房的变化,当医院里痊愈的患者向医护人员表达感谢,当教室里孩子因取得优异的成绩传来阵阵欢笑——河北、陕西两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在产业、医疗及教育等多个领域积极作为,用实际行动在云端阿里续写援藏佳话。
1000多个日夜的坚守,阿里早已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今年7月,河北、陕西两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的三年援藏工作画上完美句号,手中的“接力棒”再次传递。而他们埋下的每一颗发展的种子,已在阿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民生为本,托起幸福梦
“高海拔带来的健康问题从根本上是克服不了的,但是工作上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让我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值得。”这是陕西省援藏干部刘龙华的真切感悟——他曾两度援藏,用行动诠释着奉献与担当。
2016年,刘龙华自愿报名参加了陕西省第八批援藏工作,来到阿里陕西实验学校担任校长;2022年,他再一次主动报名参加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工作,担任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
在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刘龙华主抓学校教学和教研工作,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依托“教学大练兵”平台,通过自己上公开课、开展教学比赛和组织老师观摩精品课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在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刘龙华积极协调联系西安市凤景小学和当地学校开展书信联谊和线上心理健康辅导,取得显著成效。
刘龙华的经历是陕西教育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2022年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来到阿里后,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均实现了新的突破。援藏干部人才积极搭建陕阿教师双向交流新平台,协调陕西省教育厅与阿里地区教育局建立“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陕西省教学名师工作室阿里工作站”,推动实现陕西送教阿里7县全覆盖,加大陕阿教师结对帮扶和阿里教师赴陕西研修力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促进陕阿教师的合作交流与共同提升。
同时,积极探索推行教科研“以市帮县”计划,协调促成陕西省宝鸡、咸阳、铜川、渭南4个市“一对一”对口帮扶阿里地区噶尔、革吉、措勤、普兰4个县,开展教研员、名师名校长结亲式帮扶,校对校、园对园结亲式帮扶,从办学治校、教育理念、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全方面交流指导。先后通过师资培训、交流送教、委托培养等方式,帮助培养一批服务阿里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不仅是教育援藏,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也是硕果累累,成效显著。
河北省第十批援藏队员、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程策介绍,近年来,河北省先后投入援藏资金1150万元完成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住院部、供氧中心等设施建设,配备专业诊疗检查设备,极大改善了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硬件环境。
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还系统梳理完善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诊疗规范与操作流程,针对医务、妇科等重点科室,修订制定超300项管理制度,推动医院管理向标准化、精细化迈进;创新推出“三基三严”考核机制与“师带徒”一对一帮扶模式,通过集体学习、岗位练兵、专题测试等形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此外,在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的协助下,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门诊对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实施专案管理,开展孕妇课堂、蓝光治疗等特色服务。同时,2022年起医院新增多项超声检查项目,填补技术空白;2023年启动“两癌筛查”,2024年“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孕妇无创产前基因免费筛查”项目规范落地,全方位守护当地妇女儿童健康。
三年来,阿里累计选派36名业务骨干到河北省三甲医院跟岗进修;河北省面向阿里地区7县医院和地直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实施医疗卫生业务线上培训交流20期;邀请河北省知名专家授课,共培训500余人次;组织协调张家口、保定市妇幼保健院、保定市儿童医院对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技术指导和对口帮扶……
在深化教育、医疗等基础民生服务的同时,陕西与河北两省立足援藏工作实际,从能源保供、就业服务、基础设施等多维度精准施策,推动阿里民生福祉不断增进:陕西省首次协调陕煤集团用16列火车驰援阿里优质燃煤4.2万吨,确保各族群众在高原极端严寒天气下温暖过冬;积极协调岗位扩容,降低门槛,提供各类岗位3000余个,帮扶64名西藏大学生赴陕就业,助力区外就业创业200余人次。河北省安排0.18亿元实施日土县城民生保障标准化自来水厂建设项目,解决日土县城群众“吃水难”问题;安排援藏资金300万元,地区财政配套625万元,为阿里地区配置12辆新能源公交车,极大方便群众出行……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河北、陕西两省援藏干部人才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努力让阿里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
项目赋能,城乡焕新颜
“那时候即使烧了炉子供暖,孩子们还是要两床被子加毛毯才能熬过冬天。”回忆起过去,札达县香孜乡中心小学副校长扎西达瓦不禁感慨。
曾经的札达县香孜乡中心小学采用集中烧锅炉供暖,每年需消耗70吨煤炭,高额的经费支出和不稳定的室温,曾一度困扰着这所学校。
然而这一切,在2022年的冬天成为了历史。为有效解决乡镇学生、干部职工的过冬取暖问题,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投资3000万元,在札达县香孜、曲松、楚鲁松杰3个乡,采取分散式“太阳能+空气能”的供暖方式,实施了民生保障基层乡镇清洁能源供暖项目,于当年10月建成并投运。香孜乡中心小学的住校学生及教职工也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暖冬”。
在援藏工作中,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将项目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核心抓手,构建起“河北后方—援藏前方—地直机关—受援县”四方协调联动机制。一系列民生工程在阿里大地拔地而起:推进札达县高原特色“牧家乐”附属配套建设、札达县底雅乡蔬菜种植示范园建设、香孜乡乡村振兴综合改造提升……
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充分发挥技术、资金、经验等优势,深入推进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援藏,推广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等现代种植养殖技术,除了日常的绿叶蔬菜外,更是实现了在高原种植草莓。
不仅如此,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还协调引进名优瓜果蔬菜、牧草等新品种54个,培育出适合阿里饲养的生猪品系。在札达县试种鸡心果1720株、红枣1400株,成功让黄土高原的树苗“安家”雪域高原。
“现在不仅有草莓,还有火龙果、百香果等20余种果蔬。我们在栽培新品种的同时也会为当地群众传授育苗、施肥、管理等技术。目前,不只是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在日土、札达的边境乡镇也有了小型蔬菜棚,当地群众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了。”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高级农艺师达会广说道。
一项项数据也见证着援藏工作的速度。
“十四五”期间,河北对口支援项目共90个,规划总投资9.86亿元,已完成投资6.51亿元。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完成5.75亿元,占完成总投资的87.25%,占三年任务投资总额的103%。
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助力阿里地区优化调整“十四五”规划5大领域项目66个,涉及资金5.75亿元,覆盖医疗、教育、科技、乡村振兴等阿里急需解决问题,民生项目占总投资88.89%,基层项目占80.72%。
产业发展,激活新动能
河北、陕西两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聚焦阿里地区资源禀赋,秉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的理念,以匠心织就产业帮扶经纬,为阿里地区注入澎湃发展动能。
走进阿里地区饲草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基地,风拂苜蓿,绿影婆娑,细碎紫花点缀其间,嫩绿的草尖在阳光下闪烁微光,与远处皑皑雪山相映成趣,共同绘就了高原上独特的生态产业新貌。
畜牧业作为阿里地区的支柱产业,饲草产业更是构建现代畜牧业体系的核心关键。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秉持“牧业发展,草业先行”理念,将推动阿里饲草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十四五’期间,陕西援藏投入2600万元专项资金,对基地进行全面改扩建。”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区饲草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康智钦介绍道。曾经破旧的土坯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办公室、舒适的牧工宿舍,同时完善了种子库、农机库等基础设施,建成绿叶肥生产车间与温室大棚,完成通电工程和水渠改造。这些新设施不仅为基地科研与生产工作的高效开展筑牢根基,更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产业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在日土县,依托河北援藏项目、技术合作等途径,白绒山羊产业迎来蓬勃发展。从原种保护、科学养殖到产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援藏力量。三年来,日土白绒山羊规模从15万只增长至17万只左右,羊绒年产量稳定在45吨左右。“十四五”期间投入援藏资金5900万元,实施5个白绒山羊特色产业项目,不断完善生产、销售硬件设施,筑牢产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
“2023年,日土超细羊绒以每公斤1355元的价格成交,创历史竞拍新高;2024年竞拍活动中,所有标段羊绒全部成交,实现竞拍额1307万元,带动每户群众增收5700余元。”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日土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康冬冬介绍。
时光掠过三个春秋,高原高寒苗圃培育基地、千亩沙棘工程、普兰机场、全国首个高原无人机产业示范基地、西藏首个工业级“直接提锂”项目……一个个倾注着河北、陕西两省心血的产业项目,如璀璨星辰,照亮阿里百姓的幸福之路,更点燃了阿里高原自我发展的“造血”引擎。
当象泉河畔的沙棘果挂满枝头,当普兰机场的航班满载希望起航,河北、陕西两省援藏干部人才正以产业振兴为画笔,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精心勾勒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图景。从一株牧草的茁壮生长,到一群山羊的品牌蝶变,再到一方山水的全面开发,这些扎根高原的产业实践,不仅是冀陕援藏工作的生动答卷,更成为阿里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