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藏援藏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漫天梨花描绘出金川小康路上新图景(2)

乾隆七年,大金川土司色勒奔病故。次年11月,清朝任命其弟莎罗奔承袭土司职。莎罗奔上任不久,袭取小金川,夺取了小金川印信。5年之后,又发兵攻打了其他几位土司的辖区,渐渐迫近了进入其他省市的南大门。

“这时的清政府原本才结束了另一场战事,对大小金川的矛盾和斗争无意派兵介入。然而大金川扩张的野心,已经威胁到了清廷边地的稳定。”张诗茂说,大小金川地处要地,近接成都,远连卫藏,是连接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桥梁和咽喉,然却长期蚕食邻封,不安驻牧,打破了川西地区各土司的均势,极大地威胁到了边地的稳定。为了保护当地太平,乾隆皇帝有心寻机进剿,为大小金川之役埋下了伏笔。此后,川陕总督庆复采用“以番治番”之法,数次联合与大金川相邻的多家土司发兵攻打大金川无果,乾隆皇帝终被激怒,连降两道谕旨,调遣征苗有功的云贵总督张广泗补授川陕总督,期望通过大兵压境,迫使金川地区的事态得以平息。第一次金川之役战幕由此拉开。

第一次金川之战打了两年,以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乞降结束,自此川边平静了20余年。第二次金川之役发生在1771年至1776年,清军最终获胜,平定金川。

全国重点文物“中国碉王”

为何金川如此难以攻打?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碉王”之称的金川县曾达关的马尔邦碉,或许可以一探究竟。

金川县马奈镇八角塘村。站在大金川河畔,两岸的曾达东碉和马尔邦碉两座石碉高高耸立,气势雄伟。藏羌民居往往由大量石头垒筑,但这处石碉却和居住无关,而是当年土司们的军事防御措施。

金川县政协原副主席丁德安长期研究金川历史。据他介绍,曾达关位于大金川河下游,为一处古关隘,扼守通往丹巴之咽喉。两碉夹峙江流两岸,居高临下,齐锁要道,易守难攻。在金川之战中,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为抵御清军的进攻,在此险要之处修建了曾达东碉和马尔邦碉。碉楼为石木结构,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呈方锥形建筑,碉身密布瞭望和射击孔。其中马尔邦碉因其高度为51.2米,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墙体厚度可达80多厘米,因此拥有“碉王”之称。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