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藏援藏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援藏故事 > 正文

16年扎根高原援藏人员张际明:耕耘在第二故乡(2)

没想到,一干就是16年。与老张同批来的蔬菜种植技术员都先后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唯独夫妇二人选择了坚守。

说起能在白朗县一待就是16年,老张坦言,真是没有想到。“来了后,每天和淳朴的当地群众待在一起,也有了感情,每次想走的时候,听到他们的挽留,就想再待一年吧,教会他们这项技术就回去。”没想到,一年年下来,一干就是16年,张际明也从年轻变成头发半白的中年。

5428个大棚,这里有他的心血

走进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化的园区让记者是惊讶不已,采访团里的山东省媒体记者说,没想到,在海拔近4000米的雪域高原上,还有着这么现代化的园区,就像走进寿光蔬菜博物馆。

让人更没想到的是,在园区大棚里,记者还看到了热带作物火龙果。张际明告诉记者,这是园区引进的新品种,试种已有3年,长势非常好。

看着这一切,很难想象,张际明等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张际明说,他刚来到白朗县时,全县仅有7个大棚,真可说是一穷二白。

山东援藏干部下决心发展蔬菜产业,扩大温室大棚面积,并从山东引进了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蔬菜种子进行试种,而试种的任务就落到了老张的身上。

西藏的阳光照射强、昼夜温差大。为此,白天时常要为蔬菜苗盖上遮阳网,晚上则要在苗的上方铺上棉被。为了检查温室内的温度,老张上、下午都要亲自去看。“有时候夜里12点不放心,还要再到大棚里走一遭。”经过艰辛的努力和反复的试验,试种成功了,蔬菜种子开始在当地农民中推广。

正是经过这些艰辛的努力,白朗县蔬菜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如今,全县已有5428个大棚。白朗县成为西藏最大的高原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享有“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誉。除了常见的黄瓜、青椒、西红柿外,还引进了山东的鲍芹、草莓、油桃等高原上少见的蔬菜和水果品种。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