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众触摸古代瓷器标本。
上海博物馆助理馆员岑岭与他修复的民国青花花卉纹瓶。
近日上海博物馆专家团队在西藏博物馆开启了一场陶瓷文明的对话。这场以古陶瓷修复为载体的文化浸润行动,不仅吸引了拉萨文博工作者的专业目光,更让文物爱好者与八方游客驻足,共同见证沪藏文化交融的动人瞬间。活动现场,专家们的示范宛若时空穿梭的魔法——每一道釉色重生,都是对匠心的当代诠释。这场跨越雪域高原的文化对话,让陶瓷修复技艺在高原古城生根发芽。
沪藏两地交流
国家级非遗技艺现场揭秘
“长时间地凝视这件青花瓷罐,你的思绪就会穿越到近600年前,跟着它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活动现场,随着《上博匠心——古陶瓷修复技艺》宣传片的播放,青花瓷的影像将观众瞬间带入六百年前的历史时空。这部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古陶瓷修复工艺的五大核心步骤——清洗、粘接、补缺、打磨、上色,尤其聚焦于修复师如何让补缺部分与原器釉色浑然一体的技术难点。
在主旨分享环节,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熊樱菲以《科技之光揭秘古陶瓷密码》为题,为观众打开一扇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窗口。她系统介绍了热释光测年、X射线荧光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清代红釉瓷呈色机理研究等实例,生动诠释传统工艺与前沿技术的碰撞之美。“科技让我们能‘看见’文物中隐藏的信息,但修复的本质始终是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熊樱菲说。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青年修复师张力程则从“文物医生”的视角,分享了古陶瓷修复的创新实践。他介绍,团队不仅运用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造型补缺,还建立修复效果量化评估体系,确保修复过程的科学性与可逆性。“我们既要做文物的‘修复者’,更要当文明的‘翻译者’。”张力程说。他特别提到,上海博物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模式,持续为基层文博单位输送技术资源,培养修复人才,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蕴,现场讲解了古陶瓷修复的四大类型:考古修复强调真实性,用白色石膏标注缺损;美术陈列修复追求艺术完整性,适用于明清精品瓷器;完美修复服务于商业需求;可鉴别修复借鉴欧洲理念,在修饰破损时保留原件辨识度。杨蕴指着PPT上经过修复的明代青花碗说:“每一道裂痕都是文物的生命印记,修复不是掩盖,而是让历史继续生长。”
观众零距离体验
古陶瓷修复技艺“绝技”
修复技艺展示区被暖色射灯温柔笼罩,待修复的民国青花花卉纹瓶静卧于修复台中央,釉面泛着温润的幽光,断裂处已预先拼接成型,宛如等待重生的历史碎片。上海博物馆助理馆员岑岭站在桌前,修复工具整齐排列,透露出专业与严谨的气息。
岑岭轻拈棉纸,蘸取适量酒精,以轻柔笔触在瓷瓶表面游走。他的动作细致入微,如同考古学家拂去历史尘埃。溶剂浸润处,附着在釉面的岁月污渍逐渐溶解,青花图案轮廓愈发清晰。他不时调整棉纸角度,确保每一寸釉面都得到彻底清洁,为粘接工作奠定基础。
清洗完毕后,岑岭剪取胶带备用,随后取出可逆性树脂胶按比例调配。他用竹签蘸取胶水,均匀涂抹在断口处。这一步骤需精准控制胶水量,既要保证粘接强度,又要避免溢胶影响美观。随着他的巧手调整,断裂瓷片如拼图般完美契合,溢出的胶水用酒精轻轻拭去,留下干净利落的粘接线。
为展示效率,岑岭采用超细石膏粉配合纤维素醚进行快速补配。他以娴熟手法塑形、雕琢,缺损部位在石膏填充下逐渐恢复原形。观众目睹残缺在指尖下重生,纷纷发出赞叹,仿佛见证了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
演示结束后,岑岭举起修复品向观众展示:“这仅仅是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一次演示,真正的修复需耗时数月,每一道裂纹都是与历史的对话,展现了‘差处不可容一毫’的匠心。”他的言语间透露出对文物的敬畏,而观众眼中闪烁的,是对中华传统技艺的无限向往。
修复文物
就是修复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西藏博物馆馆长米玛卓玛表示,此次古陶瓷修复技艺交流活动,恰似一座跨越千山万水的文化桥梁,将长江之畔的海派匠心与雪域高原的千年文脉紧密相连。当上海博物馆的修复师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还原每件瓷器的历史容颜时,也是在用现代技术续写古老文明的生命密码,让静止的文物成为诉说民族融合的生动使者。
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其意义远超出技艺宣传本身。它构建了一个让公众近距离感知文化遗产魅力的公共空间,使文物保护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大众。当西藏拉萨本地文博工作者或是普通游客目睹破碎的瓷器在匠人指间重获完整,文化的种子便在潜移默化间生根发芽。正如此次活动的核心:修复文物就是在修复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让文明的碎片在当代社会重新绽放璀璨光芒。
结语
古陶瓷修复续写千年光华,上海博物馆携手西藏博物馆,将非遗技艺带到雪域高原,徐徐展开古陶瓷修复的“前世今生”,带您踏入一段神秘的手工之旅,探寻陶瓷修复背后的深邃文化与精妙技艺……(文/记者赵越图/记者余书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