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的双湖县地广人稀,家住草原的小学生平时寄宿在学校,很少回家。
8月底,一些刚结束暑期生活返校的小学生,由于海拔、饮食、生活方式转换等原因,开学后出现了原有心脏疾病加重,部分儿童出现程度不同的肠胃炎。多数学生则担心发生传染病,因紧张恐惧而来到医院。于是,便有了这场跨越时间、跨越距离、跨越民族的医疗救治的大爱行动。
一周后,在所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这场“疫情”完全解除。双湖县小学,再次传来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说起夏宇这次在“生命禁区”率队战胜高寒缺氧、勇挑重担的医疗往事,我不由得想起他与雪域高原早已深深结缘的感人故事。
2010年,夏宇所在的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来了一名西藏进修医生,名叫格桑德吉,30多岁,给夏宇的第一印象是质朴、腼腆,普通话很好,但不爱说话,每天只是安静地藏在几十名进修医生队伍里认真地听课和见习。
没想到几天后,时任副院长姜玉新和科主任戴晴教授找到科室教学秘书夏宇,希望他当格桑德吉的指导老师,带好这位藏族学员。于是,格桑德吉便成为当时科里唯一有单独指导老师的进修医生。
为了尽快带好、带出这位藏族学员,夏宇精心为她量身打造培训计划。每天,他都会根据临床的实际病例,向格桑德吉进行提问。如回答不上来,就让她晚上回去自学,第二天见面时即刻汇报。
不到半年时间,经过刻苦努力,格桑德吉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快有了长足进步,让一同进修的许多医生称羡不已。
与此同时,夏宇还和戴晴教授商量让格桑德吉练习写作科研论文,并由他来指导。
格桑德吉以前没有写论文经验,夏宇就找来几篇类似文献让她精读学习,并照此范文写作。后经夏宇多次修改,格桑德吉很快完成第一篇学术论文,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