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徒步进藏,二十八岁创作《洗衣歌》,她用舞蹈谱写民族团结赞歌。
1951年,还不满15岁的李俊琛作为新中国首批进藏的女文艺兵,踏上了徒步进军西藏的征程。在缺氧、负重、艰苦行军的条件下,她和文工团战友们用歌声舞蹈鼓舞着部队士气,也用艺术搭建了汉藏民族团结的桥梁。
1964年,她创作的舞蹈《洗衣歌》以其隽永深刻的思想和清新活跃的格调,轰动了全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赏,并被十多个国家搬上舞台。
少年从军,文艺兵的成长之路
1936年,李俊琛出生于北京。1949年,北京被人民解放军包围时期,13岁的李俊琛第一次接触到解放军。
她看到女军人在学校操场上演出,深受震撼,萌生了参军念头。不久后,西北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招收小兵,她“哭着喊着要参军”,最终被考官勉强收下,编入少年艺术队,成为一名文艺兵。
在战斗剧社,李俊琛接受了艺术培训,不仅学习舞蹈,还学过美术字。虽然培训不算十分正规,但为她打下了艺术基础。
1951年,李俊琛被调到18军文工团,参加进军西藏的任务。她从两个兜儿的“娃娃兵”军装换成了四个兜儿的成人军装,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
徒步进藏,用艺术征服天险
进军西藏的路途异常艰难。李俊琛所在的文工团跟随部队徒步向西藏进发。她回忆道:“进藏最大的难题就是负重!”
虽然当时她只有14岁,但也要背着至少40斤的行军包、干粮、武器装备和演出器材。在缺氧的高原环境下负重行军,许多战友吐出的痰都是粉红色的——这是缺氧引起的肺出血症状。
文工团的作用却出乎意料的重要。张国华司令员坚持“宁肯少带作战部队,也要带上文工团”。
事实证明,文工团不仅没有拖后腿,还通过演出鼓舞士气,宣传党的政策,为西藏的解放和安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川藏公路,四年艰辛筑路历程
李俊琛被分配到修筑川藏公路的后方部队文工团。从15岁到19岁,她参加了整整四年的修路工作。
修路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一点现代化的工具,全靠官兵们用钢钎、铁镐、炸药作业”。战士们们在积雪、空气稀薄的环境下短衣缺药,很多因肺气肿牺牲。
李俊琛回忆道:“两千多公里的路,有两千多座墓碑,平均每一公里牺牲一位官兵。”
文工团白天与战士一起修路,晚上则编排节目,歌颂英雄模范,激励官兵斗志。她们把修路中的感人事迹编成节目,如话剧《张福林》,讲述一位班长牺牲前嘱咐“不要给我打针了,节约一点针吧”的感人故事。
民族团结,从恐惧到亲如一家
进藏初期,由于语言不通和反动派的宣传,藏族群众对解放军充满恐惧。李俊琛回忆,文工团在山坡空地演出时,敲锣打鼓招引群众,但大家都不敢来看。
后来,几个小孩偷偷跑来,妈妈们也悄悄跟来,慢慢地全村人才都来看演出。文工团唱藏族歌、跳藏族舞,宣传党的政策,还到藏族老乡家中帮助背水扫院子。
藏族群众逐渐打消了恐惧,称解放军为“新汉人”。后来,藏族群众开始支援解放军,运送粮食,参加修路,军民亲如一家。藏族群众称解放军为“金珠玛米”,意思是“打开锁链的兵”或“救苦救难的菩萨兵”。
《洗衣歌》,传世经典的诞生
1964年,全军要举行第三届文艺汇演,李俊琛接受了创作歌颂军民关系的舞蹈任务。她在西藏工作生活了10多年,藏族人民勤劳勇敢、直爽善良的品质深印在她心中。
创作灵感来自生活中的小事:一群藏族姑娘到河边背水,巧遇炊事班长为战友洗衣服,姑娘们施巧技骗走班长,帮他把衣服洗完。
姑娘们边洗边唱:“是谁帮咱们翻了身,是谁帮咱们得解放,是谁帮咱修公路,是谁帮咱架桥梁......”
李俊琛用文字把提纲记录下来,交给作曲家罗念一谱曲。罗念一坚持直接用这个提纲作为歌词。艺术形式有歌有舞,从锅庄、弦子、踢踏舞步伐中获取养分,继承民族传统。
这个取名为《洗衣歌》的舞蹈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时获得了编导、作曲、演员、舞美等7个大奖,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西藏情缘,第二故乡的深情厚意
李俊琛在西藏工作了21年,从1951年进藏到1972年离开。西藏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她经历了1959年的西藏叛乱。当时部队都在边防线上,拉萨只有三支部队:警卫营、文工团和总医院。
文工团员们背起了长枪短枪,不分男女挖战壕垒碉堡。男同志们上前线,女同志负责抬担架、救护伤员,擦洗烈士遗体。战后,文工团女同志们立了集体三等功,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
1972年,李俊琛离开西藏,1978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任编导。但她对西藏的感情从未减弱。
艺术成就,从雪域高原到全国舞台
离开西藏后,李俊琛在中国歌剧舞剧院继续从事编导工作。她创作了大量作品,如大型舞剧《桦林曲》,小舞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舞蹈《青纱帐》、《蓝彩和嬉戏张果老》等。
她的作品《洗衣歌》跨越国界,被朝鲜、越南等十余个国家搬上舞台。这部作品以歌、舞、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以清新活跃的格调、欢畅明快的节奏、风趣活泼的场面,歌颂了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
李俊琛成为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尽管没有正规学历,但她自豪地称自己是“解放军大学和西藏人民大学毕业的”。
2013年,一部以李俊琛的事迹作为素材的报告文学《雪域年华》出版。
书中记录了她从北京少女到西藏文艺兵,再到国家一级编导的成长历程。李俊琛曾说:“我是解放军大学和西藏人民大学毕业的。”
她在西藏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而这片土地也回馈给她无穷的艺术灵感和精神财富。
直到晚年,她仍然保持着进藏女兵特有的英气。如果有来生,她和战友们打起背包还上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