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建藏援藏
第三极的记忆
援藏指挥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 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安徽湖北湖南 广东重庆陕西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第三极的记忆|青藏科考的乡村振兴之路——高菠阳专访

她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也是青藏高原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五年间,她带领学生深入高原村落,让“科技援藏”从输血走向造血。第三极的记忆对话高菠阳教授,聆听她如何用数据记录第三极的变迁,用研究赋能这片高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高教授,最初是什么契机让您走进青藏高原,投身第二次青藏科考与乡村调研的?

青藏高原是世界的屋脊、亚洲的水塔,地球的第三极。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拥有非常独特又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关系到西藏和周边的地区,更与全国乃至整个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态格局是息息相关的。

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组织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几代科学家用10几年时间,系统地调查了260万平方公里的高原,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资料,我的很多老师都是当时科考的亲历者。但最近这50多年来,我们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对高原的科学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国家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工作,这更是一次面向新时代的综合性研究,关注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等更加综合性的议题,也把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内容也都纳入了研究框架。

对每个学者来说,能够加入二次科考,是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时刻。过去五年里,我们研究团队从课堂走向田野,在海拔五千米的米拉山口感受缺氧与寒冷,也一次次面对面地,和农牧民聊他们的生活与希望。推动科技援藏从简单的“输血”走向真正的“造血”。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您和团队在高原开展大规模调查和数据分析,有哪些重要发现让您印象深刻?

五年间,我们几乎走到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行程超过两万公里。翻山越岭,坐在牧民的牛粪炉旁聊天,也走进政府办公室听他们讲发展的故事。我们通过入户调查,建立起一个覆盖青藏高原地区,近3000户家庭的数据库。在数据背后,我看到很多鲜活的故事。比如有的家庭靠养几只牦牛维持生活,收入单一;很多年轻人虽然会用手机,但对市场怎么运作、怎么把家乡的生态资源和特产卖出去,几乎没有概念。还有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已经让温饱不再是问题,但要实现长久稳定的增收和发展,仍然需要克服困难。这些发现对我们触动很大。它们不仅是数字,更是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正是这些问题,推动我们去探索更有针对性的办法——比如可持续生计示范点,或者把调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的政策建议,让数据真正能帮助高原找到新的出路。

您常说科技援藏要从“输血”转向“造血”。能否介绍一下在日喀则市吉隆县建立的可持续生计示范点? 

援藏不能只靠“输血”,关键是要让当地有“造血”的能力。我们在日喀则市吉隆县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尝试。我们和当地的发改委、人社局、扶贫办、乡镇政府一起,组了一个协调工作组。这个小组就是一个总 “指挥部”。到暑假,我们就聘请老师们,到村子里,来讲怎么生态种植、怎么养霍尔巴羊、怎么做电商、拍短视频。这也是我们追求的“造血”效果——让农牧民掌握技能,独立创造收入。

这些调研和示范点的成果,对青藏高原地方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的调研成果不仅是数据上的积累,更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和行动。比如,我们提出发展物流的政策建议被西藏自治区政府采纳。通过可持续生计示范点的建设,这些培训的课程,教会村民如何通过电商、科学种养植等方式增加收入。我们还通过数据建立了可持续生计数据库,为后续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承担了拉萨市国土空间规划中产业发展内容的研究工作,直接支撑了拉萨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化。这些都为青藏高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在这五年的高原调研中,有哪些时刻让您最难忘、最欣慰?

有很多难忘的瞬间。最让我感动的是 2021 年 7 月 1 日,建党100周年那天,我们正在考察的路上。天安门广场上我们学校的学子在作为领颂员,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团队当时停下车,在海拔 4500 米的浪拉山口,临时党支部在寒风中插起党旗,学生们面向东方高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刻可能是值得一生铭记的时刻。

另外,看到农牧民的变化也是让我最欣慰的时刻。村民们通过培训学会了短视频制作、电商销售,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通过这些新渠道增加收入。看到他们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如今充满信心,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有了实际的回报。

还有学生们的成长,他们从课堂上的学生变成了实践中的调研者和政策倡导者,参与到国际会议和报告发布中,讲述中国的减贫与乡村振兴故事。这些变化都让我深感欣慰。

对于未来想用科技服务西藏发展的年轻人,您想说点什么?

我想告诉年轻人们,科技的价值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里,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西藏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尽管高原的条件艰苦,但这里同样需要科技的力量。

我鼓励大家走出课堂、走向基层,去了解真实的需求。科技援藏不仅仅是“带去技术”,更是要帮助当地人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要有耐心,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做到“造血”而非“输血”。

用数据、用科技去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个人的职业使命,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在这里,你会看到自己工作的真实价值,也能从中获得最深刻的成长。

(责任编辑:陈玲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