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建藏援藏
第三极的记忆
援藏指挥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 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安徽湖北湖南 广东重庆陕西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第三极的记忆| 雪域长明 赤子初心——马新明专访

援藏干部代表马新明、孙伶伶夫妇,2010—2016年连续两届援藏,创造了当年对口援藏历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对夫妻援藏、第一对援藏博士、第一对两届援藏、第一对北大校友……

马新明,1972年出生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子差拉村马家窝子小组,这个偏僻的彝族山寨离县城有120公里。因当时交通不便,要徒步整整三天,才能到达县城。这条漫长曲折的山路,马新明记不清走了多少趟。虽然时隔30多年,但故乡的每道山梁、陡坡、沟坎至今记忆犹新。援藏期间,马新明先后任北京援藏副总指挥、拉萨市副市长,拉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北京援藏总指挥、拉萨市委副书记。

孙伶伶,1973年出生在山东烟台栖霞市大柳家庄园村,凭借天资聪慧与勤奋善良,在求学之路上过关斩将,在工作中努力做不可替代的人,成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援藏期间,孙伶伶先后任西藏自治区社科院《西藏研究》副主编、当代研究所所长。

问:您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时,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马新明:我2005年曾经到过西藏,当时看到西藏的蓝天白云,神山圣湖,淳朴的笑脸,我就深深地喜欢上西藏。那次是随全国的新闻出版界到西藏参加公益活动。我们在4700米高的纳木湖边植树,并倾囊捐助帐篷学校,看到了最美的朝霞和晚霞。当时我就说,这个地方太美了,如果将来有机会能来这里工作多好,没想到最后这个预言成真了。

问:从首都干部到援藏干部,是什么让您多次选择扎根高原?

马新明:2006年我从新闻出版局调到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2010年4月,偶然得知宣传系统正在选拔援藏干部,了解到“援藏”是国家的战略,也是西藏发展的需要,便主动请缨援藏。我一直信奉,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与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发光发热,释放出更大价值。我从一个特别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够来到北京上学工作,一路走来,都是靠党和人民的培养。我一直有个夙愿,有朝一日希望能够为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和爱人之所以第六届期满后转第七届,一是我对西藏这片高天厚土充满了感情,包括西藏的老百姓和干部群众,淳朴厚道,重情重义,人情味非常浓;二是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西藏有很多干事创业的平台,可以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三是当地领导希望我和我爱人都能够留下来,我们也觉得在西藏还有很多事没做完,比如拉萨群众文体中心、拉萨北京实验学校、《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等等项目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很多工作需要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

问:作为第六批援藏指挥部的党委书记,您如何凝聚团队在高原坚守奉献?

马新明:我始终认为,但凡能够冒着高原缺氧、冒着生命危险去援藏的同志,都是有奉献牺牲精神,都是有担当勇气。在援藏干部团队管理方面,必须要严管与厚爱并重,我们提出了援藏干部要做到五个表率,即学习上进表率、民族团结表率、维护稳定表率、促进发展表率和改革创新表率。同时,通过关心关爱、建立支部、强化医疗保障等方式,确保援藏干部的政治、生活、身体、廉洁和交通安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援藏干部团队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为西藏的奉献做出了积极贡献,第六批、第七批北京援藏干部届满实现了一个都不少安全回京。

问: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的领队,您是怎么理解“援藏”这两个字的重量?

马新明:1994年开启全国援藏以来,历经30年栉风沐雨,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舍小家、为国家,毅然决然奔赴高原,付出生命健康代价,倾情倾力投入,无私无畏奉献,全力助推西藏长治久安、长足发展,谱写了共和国历史上感人至深的壮丽诗篇。援藏干部饱含家国赤子情怀,是新时代伟大精神的朝圣者,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援藏”成为援藏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在援藏干部心目中分量很重。一方面,援藏是一项神圣的使命,体现的是家国情怀。通过援藏工作,能够亲身参与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大局工作,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丰富了援藏干部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另一方面,“援藏”也可以说是一种缘分,援藏干部与西藏这片圣神的土地结下不解之缘,援藏期间努力奉献担当,用心用情用力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长足发展贡献力量。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援藏期满回京后,大家依然关心西藏的发展与民生,竭尽所能支持西藏发展。

问:谈一谈您在援藏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

马新明:我在拉萨工作这段对我来讲是非常难得的一段人生的经历。援藏6年,除了完成指挥部干部和项目管理工作外,我分管过宣传、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环保、交通、科技、广电等20多个部门。那些年,也是拉萨发展最快时期,6年间拉萨建城面积从30多平方公里发到130多平方公里,可谓是飞速发展。在自治区和拉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有幸参与了拉萨机场高速、拉萨教育城、拉萨群众文体中心、《文成公主》实景剧、拉萨人民医院、安居工程、供暖工程等建设,完成创城工作等“六城同创”任务,这些项目为拉萨提升品质、民生改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比如,刚到拉萨我接到第一个任务是负责雪顿节工作。雪顿节是每年的藏历6月30日,也叫酸奶节,是拉萨最隆重的节日。每届有开幕式、赛马节、藏戏表演、幸福城市市长论坛等20多项活动。我连续举办过4届雪顿节,为了精益求精办好各项活动,办会期间每天加班加点,经常5加2、白加黑。每次办晚会后,因为休息不好,痛风发作。这项工作对丰富拉萨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旅的发展,宣传推广拉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雪顿节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节庆,成为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节庆之一。

再如,推动拉萨公交改革,将原有的578辆小公共退出市场,布局新的公交车。小公共一是不安全,二是影响拉萨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578辆小公共背后都是好几个家庭,怎么样让他们自觉或是积极配合改革,需要做大量的群众工作。这就需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把所有的小公共全部回收同时,让每个司机、乘务员都经过培训,拿到相关的证照,解决他们关心的就业问题。在重新布局公交车线路时,广泛听取意见,科学合理地设置车站。公交运营后,每天晚上十点钟,我们要组织相关方开会,针对每天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样整整坚持了一个月,这项工作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西藏公交改革当中,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值得回忆,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民生工作、民心工程。

这些工作给我的感悟是,只要出于公心,不掺杂私心;只要心中装着群众,真心为群众办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就会得到群众的赞誉。

问:您参与的援藏项目,哪个最让您自豪?它给当地带来了什么改变?

马新明:《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应该值得一说,这个剧已经连续演出了13年,至今常演常新。按照当时自治区主要领导指示,拉萨要打造一台让游客了解西藏、感受西藏的舞台剧。在选题上,经过反复讨论和比较,最终选择了文成公主作为舞台剧的主题。文成公主故事既体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

《文成公主》剧目从提出到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仅用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展现了拉萨市创造奇迹的能力。该剧目规模宏大,且在短时间内成功建立起一个新的剧场。该剧目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其模式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保证了剧目的可持续性。通过市场化运作,剧目能够长期演出,符合市场规律。此外,该剧目还带动了600多名老百姓参与演出,包括动物演员,对老百姓的收入带动已经持续了12年。剧目的内容宏大,主题深刻,歌曲优美,故事动人,结合了西藏丰富的歌舞元素,我自己都看了至少100遍,“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这是其中的金句。今年去拉萨,我又去看了一场,每次观看都有新的沉浸感,艺术能够感动人心,这正是其魅力所在。

问:谈一谈您在推动拉萨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成就?

马新明:在推动拉萨的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了扶志扶智、高寒艰苦等挑战。然而,西藏的基础工作做得很好,中央的关怀、全国援藏支持、当地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保障。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西藏多数指标都顺利完成,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保障。特别是通过组团式医疗援藏,解决了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县的问题。最大的挑战在于产业提升,尤其是高原高寒地区的产业提升。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因地制宜,发挥西藏的文旅资源、高原绿色生态产品等优势,带动老百姓致富。

找到合适的且可持续的产业是西藏发展的关键。这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并需要企业参与和老百姓支持。然而,老百姓有时并不了解或支持这些产业,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引导他们。例如,通过引入优质企业到西藏,带动养殖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此外,通过设施农业种植西红柿、黄瓜等时令蔬菜,保证了拉萨市场的供应,提高了当地蔬菜水果的品质,甚至吸引了游客购买。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还通过合作社的租金、薪金和股金三种方式带动了他们的增收致富。因此,产业发展是西藏地区增收的重要途径。

除了产业发展,因病致贫也是西藏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因病致贫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农村地区,如果家庭成员患病,可能会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甚至耗尽家庭积蓄。为了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需要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确保老百姓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北京援藏的组团式医疗援藏,通过硬件建设、软件提升、人员培训、技术创新、结对帮扶、规范管理,全面提升医院的治疗水平,同时建立拉萨市人民医院与县医院的医联体机制,可以覆盖到更多的老百姓。同时,对于重点疾病如包虫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例如,每年统计患者情况,并将他们送到北京等著名医院进行免费手术治疗,这样一来,患者能够回归社会,成为健康的人,对家庭的脱贫具有积极意义。否则,这些疾病可能会拖累整个家庭,导致贫困。因此,解决因病致贫问题是西藏地区发展的重要方面。

问:请您谈一谈教育援藏给当地带来的改变?

马新明:教育是一个地方的未来,是百年大计。援藏工作中,教育援藏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建立常态化的、系统性的、可持续的教育援藏机制,如组团式的教育援藏,选派优秀教师到当地学校任教,形成合力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例如,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北京小学在北京的援助下,变成了西藏最好的学校,对当地教育水平提升和教育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显著。同时,北京多所学校开始西藏班,接纳西藏的学生,为促进民族团结交流种下种子。

问:作为宣传部长,如何讲好拉萨故事,打破外界对西藏的刻板印象?  

马新明: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西藏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我在拉萨工作时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解读拉萨的幸福密码》。西藏的发展变化,最后的落脚点在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老百姓幸福与否。我在《解读拉萨的幸福密码》中指出,拉萨市连续4 年在中央电视台“CCTV 经济生活大调查”中,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这是历史逻辑与现实发展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西藏拉萨今昔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拉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拉萨人民的幸福生活,反映了拉萨这颗高原明珠的独特魅力。

幸福指数的构成,包括5个物质方面和5个精神方面的变化,物质方面体现在今昔的变化,二层小楼的安居房,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如教育、医疗、就业等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同时,经济发展、生态宜居、社会稳定等方面也为拉萨的幸福指数做出了贡献。精神方面则包括中央的关怀、全国的援藏、民族的团结、信仰自由及文化自信等,这些共同构成了拉萨人民幸福的密码,并体现了中央的关心关怀和全国援藏的成果。这其中,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和活动讲好西藏故事很重要,比如通过举办幸福城市市长论坛等活动,邀请全国幸福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来拉萨共同探讨如何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提升拉萨在幸福城市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并为全国提供拉萨经验。

问: 谈谈您心中的“老西藏精神”?

马新明:“老西藏精神”是我们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很重要的内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种精神直到今天也是援藏干部、西藏当地干部,乃至全国人民都要学习都要好好学习传承。尤其是团结、吃苦、奉献、牺牲等精神,什么时候也不过时,在我看来,“老西藏精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当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时代,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如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改革创新的理念。老西藏精神,如同阳光雨露,永远照耀和滋润着雪域高原。

(责任编辑:陈玲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