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藏援藏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聚焦“旗舰物种”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2)

“这两天天气转暖,大家注意检查土壤温度,找准种植时机。”5月16日,若尔盖县唐克镇,来自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的牧草技术团队工作人员行走在刚刚翻过的土地上,查看此前一轮降温给土壤带来的影响。

眼下正是川西北高原短暂的春季,也是牧草播种的“窗口期”。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牧草技术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退化草原修复任务包括人工种草4.8万亩、补播乡土草种1.65万亩以及退化草地改良20.4万亩等。“我们去年就敲定了种植方案,今年4月初土壤刚刚解冻,就立即安排翻地。”

“提前准备、提前动工。”阿坝州林草局规划改革发展科科长拉姆告诉记者,今年项目突出一个“早”字,资金下达之前,大部分工作已经开始了。

今年3月,若尔盖县林草局走访了项目涉及的乡镇,挨家挨户宣传项目内容。

“在草原上进行沙化治理、开展植被修复,需要综合施策。短期看,可能与牧民放牧的需求相矛盾。”若尔盖县林草局局长罗让甲措介绍,为了化解矛盾,工作组用了不少办法,请党员入户沟通需求,拿出对比照展示修复成果,介绍真实案例体现增收效果……

与此同时,当地丰富用工机会,调动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建设期间以工代赈,建设结束参与管护。”拉姆介绍。

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达旭认为,以往湿地修复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草畜平衡难,其根本在于过去的湿地修复对牧民而言没有产生太多经济效益,“以工代赈开了一个头,解决了建设期间牧民的就业问题,给项目开展打下了基础。接下来还要加强培训,鼓励牧民深度参与生态修复,吃上‘生态饭’。”

变利用者为守护者建立一支土生土长的管护队伍

牲畜数量增长,是牧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但若牲畜数量过多,超出草原承载能力,则会带来草原退化等后果。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