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建藏援藏
援藏指挥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 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安徽湖北湖南 广东重庆陕西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援藏动态 > 正文

织密“急救网” 托起“心”希望 ——辽宁援藏助力那曲市人民医院创建胸痛中心

5月21日上午,那曲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国家胸痛中心(基层版)”,标志着那曲市胸痛中心建设水平达到国家级先进标准。这将为高海拔地区急性胸痛患者搭建起一条高效、规范、可靠的诊疗生命通道。

这背后,是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的精准帮扶、奉献付出,是医务人员的携手奋斗、攻坚克难,更是一场场与死神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接力冲刺、生命托举。

创造奇迹:

把黄金抢救时间压缩到“半小时圈”

“多亏援藏医生救了我阿妈!”牧民次多(化名)至今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凌晨。65岁的母亲突发剧烈胸痛,被紧急送到那曲市人民医院时,已出现大汗淋漓、血压骤降等危急症状。

正在值班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主任医师、辽宁援藏专家汪立杰立刻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15分钟出具心肌酶检测报告,确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确诊结果意味着患者心肌发生严重、持续的急性缺血,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情况紧急,分秒必争!此时,距离国家认证标准要求的溶栓“门针时间<30分钟”(门针时间指从患者到达急诊室门口到开始注射静脉溶栓药物的时间间隔)仅剩5分钟,汪立杰带领团队仔细评估后,果断实施静脉溶栓。

28分钟内,全部救治流程顺利完成。

当溶栓药物注入血管30分钟后,老人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胸痛症状明显缓解。

“在高原地区,每拖延一分钟,心肌细胞就会多坏死一片。”汪立杰说,“过去这类患者只能转诊至拉萨,死亡率超过30%。如今,我们把黄金抢救时间压缩到‘半小时圈’,相当于为患者筑起一道‘生命闸口’。”

建设体系:

从“单兵作战”到“全域联动”

次多母亲的成功救治,得益于辽宁援藏团队推动的“大那曲胸痛中心网络”建设。

针对高原地广人稀、基层医疗资源薄弱的现状,援藏专家创新性提出“1+9+N”模式:以那曲市人民医院为核心,带动9家区县医院建立胸痛救治单元,并辐射全市乡镇卫生院,建立起“基层首诊—远程预警—分级转运—中心救治”的闭环体系。

“就像在藏北草原上撒下一张‘心电监测网’,让每一例胸痛患者都能第一时间被精准识别、科学处置。”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长、那曲市人民医院院长贾祝强介绍。

索县人民医院胸痛救治单元刚刚建立不久,就迎来了一场实战考验。牧民次旦(化名)放牧时突发胸痛,索县人民医院医生通过网络上传心电图,经那曲市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确诊为急性心梗。按照预先制定的转运流程,患者30分钟内被送上转运救护车,同时那曲市人民医院启动院外转运救治机制。尽管途中遭遇暴雪,救援团队仍在4小时内完成转诊至那曲市人民医院,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关键时间。

传授技术:

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

今年5月13日,汪立杰带领当地医疗骨干成功完成那曲市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术。通过此项检查,可以直观评估血管狭窄、阻塞及血流情况,为接下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等介入手术的开展奠定基础。

“以前遇到心梗,只能靠药物保守治疗。”那曲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格桑达娃感慨,“汪医生来了之后,不仅带来‘一键启动’的标准化流程,更亲自培训我们冠脉介入操作、影像结果解读。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溶栓治疗,下一步还可以独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手术。”

据了解,为了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辽宁援藏团队制定了“师带徒”三年计划:每位援藏专家结对2—3名当地骨干,从基础理论到实操技能进行全周期培养。同时,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专家每周开展病例讨论,让那曲的医生同步接触前沿诊疗理念。

刷新数据:

跑出救治生命“加速度”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藏北高原上救治生命的“加速度”。

——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5分钟以内,心肌酶报告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18分钟,溶栓“门针时间”从120分钟降至27分钟,均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成立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确立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骨干力量,已推动9家区县医院加入那曲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救治单元;

——累计开展基层培训17场,覆盖医护人员800余人次,胸痛识别率从30%提升至80%左右……

随着“大那曲胸痛中心网络”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像次多母亲、次旦这样的患者,能在“家门口”获得高水平的急救服务。

“在中国海拔最高地级市、氧气含量不足平原60%的那曲,打造国家级胸痛中心,本身就是一场‘极限挑战’。”辽宁省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党组书记、总指挥于国强表示,“辽宁医疗团队用‘缺氧不缺精神’的担当,在世界屋脊上书写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新答卷。”

(责任编辑:陈玲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