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山南两地师生在户外进行教学互动。记者 武沛涛 摄
从长江之滨到雅砻河谷,武汉外国语学校的行政骨干教师团队跨越山河,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教育携手共进主题交流之旅。自2024年乃东区考察团访问武汉以来,这场连接长江与雅鲁藏布江的教育对话,实现了从资源帮扶到课程共建的重要跨越,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
交流首日,武汉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小学部负责人熊菲以《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为题,展开专题报告。报告从体质与心理双轨培养的育人根基、学科与项目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学校家庭社会生态共建的育人格局三个维度展开,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教学案例,生动诠释了“教育就是做难而正确的事”这一哲思,娓娓道出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执着。
陈迪老师带来的《寒号鸟》示范课,创新性地运用三维情境体验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多媒体光影营造的寒霜意境里,孩子们或化身喜鹊衔枝筑巢,或演绎寒号鸟的慵懒哀鸣,原本单调的文字化作灵动的课堂风景,孩子们在角色对话与互动游戏中领悟中华寓言的隽永智慧。
刘彬老师带来的《生态课程与学科融合》主题分享,以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寻真园”为切入点,详细演示如何将科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巧妙串联,打破学科壁垒,为山南市的教师们开启了一扇学科融通的教学之窗。从理论引领到课例示范、从理念阐释到实操指导,荆楚教育的创新基因与高原教育的质朴本色交融汇通,在思维碰撞中孕育出崭新的教育样本。
当教师团队走进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小学,《中华民族一家亲》思政大课堂上的童声合唱,在海拔3600米的校园久久回荡。陈迪老师将武汉黄鹤楼的故事与山南雍布拉康的传说编织成文化经纬,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表达着想去武汉看黄鹤楼与长江大桥的纯真愿景。在《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主题队课上,两地师生的双手交叠成团结的图腾,鲜艳的红领巾映照着孩子们澄澈的眼眸,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悄然浸润。
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早在2022年“六一”儿童节的爱心涌动中就埋下伏笔。当年,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携手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发起儿童关爱项目,师生们踊跃参与,募集善款十万余元,为乃东区困难儿童打造了12间“爱心小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绽放出绚丽花朵。活动不仅为困难儿童送去了实用的桌椅、护眼灯与图书,更为孩子们点亮了希望的明灯。
教育的长河奔涌向前,武汉与山南两地的教育工作者正以课程为舟、以文化为楫,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卷上,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篇章。当格桑花邂逅江城樱花,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不断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