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瓦切镇唐日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牲畜暖棚里,已经有一些牦牛在做“冷季适应性训练”。
“这些牦牛年龄约在4岁、体重约200公斤。冷季在暖棚标准化集中育肥100天,可以增重约80公斤,约在春季出栏,正是肉嫩味鲜的时候。”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牧草研究所所长游明鸿介绍,这种“4218”模式,避免了牦牛冷季掉膘减重,既利于草原减负增绿,也利于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我们正积极推动牦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阿坝州副州长旺娜说,阿坝牦牛已有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场612个,年标准化养殖规模10万余头。在此基础上,全州已建有暖棚3.3万个,越来越多的牦牛进棚过冬。而全州4个优良草种子生产基地、17个草产品加工点,再加上200万亩的人工草地保留面积,也有效缓解了草原承载压力。
兴牛业,打响区域品牌
“9斤牦牛奶,3斤檀木料,搅拌要充分。”8月26日,若尔盖县唐克吐蕃高原生态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班玛仁郑和社员按照精确的原料配比,将白色牦牛奶与红色檀木料搅拌交融,制作牦牛奶手工皂。
在川浙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暨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提到的“推进区域化品牌战略”,让班玛仁郑很受启发:“用当地原料,制作成特色产品,打造成区域特色品牌,这是一条新出路。”
“我们合作社有5000多头牦牛、6万多亩草场,持有诺尔美、卓克利牧场2件商标。”班玛仁郑说,运用肉类、奶类这两种牦牛原材料,合作社已经研发出牛肉干、牦牛油火锅底料、牦牛奶、牦牛奶手工皂、牦牛乳清洗发露等多种产品,“接下来,皮类、粪类、毛类、骨类是产品研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