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明洪作《援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发言,从四个维度阐释了援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间的关系,为援藏实践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杨明洪教授在会后接受了中国西藏网专访,更加深入阐释了他的研究成果。
图为5月18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举行 摄影:王淑
发展维度:缩小地区间差异,共同发展有利于共同认识
杨明洪教授表示,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对民族的命运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和分析,提出“有生命的”民族理论。这启示我们,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前,西藏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内地、其他边疆民族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全国支援西藏缩小了这种差距,造就一个共享发展的机制,形成共同繁荣的格局。就好比木桶效应,通过援藏,使生产力相对不那么发达地区的“短板”给补起来,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生产力共同向前发展,呈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那么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共同体的生命力将得到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图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明洪 摄影:王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