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栽,秋天枯,到了冬天下灶膛。”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段植树造林工作的真实写照。那时,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段是一片土地沙化严重、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饱受风沙之苦的沿江群众,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以改善河谷生态环境。
筑起“绿色长城”
植绿的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冬春干旱、夏秋洪涝,种下的树不被晒干枯死,也会被大水淹没冲走。所以,曾有很多人将雅江河滩视为造林禁区。挖坑、搬树苗、挑水……雅江河畔的群众并未就此放弃,大家心中绿色的梦永远没有磨灭。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发植树造林,积极探索造林方法,采取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等方法,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沙滩上进行试验性造林,并最终取得成功,打破了雅江沙滩造林根本不会成功的传言。
在一批批造林人的不懈奋斗和努力下,曾经几乎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一道绵延160公里、宽均1.8公里、面积近50万亩的“绿色长城”。
如今,山南各族干部群众植树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成为了山南人的历史接力。进入新时代,山南市科学谋划、高位推动,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带头参与,组织沿江县(区)及市直机关、驻军部队、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开展了“万人万亩”义务植树活动。
为确保种下的树草能够成活,真正做到造林一片、成林一片,山南市探索建立了“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模式,积极推行“谁造林、谁管护、谁所有”的建设理念,按照“挖坑给树苗、成活给补助、树权落到户、谁有谁管护”的要求,激励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全民造林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