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藏援藏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水源涵养地”四川阿坝州筑牢生态屏障

站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唐克镇的山坡上,可俯瞰清澈的白河流过绿色的草原,奔入苍茫雄浑的黄河。近年来,阿坝州筑牢生态屏障、坚持绿色发展,当地上百条大小河流,每年将40多亿立方米雪域清水,经白河等重要支流汇入黄河。监测数据显示,黄河阿坝段水质常年为优、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水源涵养地”四川阿坝州筑牢生态屏障

图为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镇,白河在此汇入黄河。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作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补给地,阿坝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12年以来,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30万亩,恢复退化湿地31万亩。

在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治沙点,以前的沙坡被“高山柳沙障”组成的网格覆盖,不少地方已绿草萋萋。“草长起来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参加过治沙的当地群众卓玛说,治理前流动沙丘不断靠近公路,大风天沙子能吹进几公里外的房子里。

当地治沙的方法是选择坚韧的高原柳柳条,缠绕编织成几平方米的网格,用木桩固定在沙地上并相互连结,以减缓沙子在风力下的移动。然后种上生命力较强的老芒麦、黑麦草等草种,以及生命力强、能挡风的灌木。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水源涵养地”四川阿坝州筑牢生态屏障

图为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镇嘎尔玛村盖上“椰丝毯”后长出的新草。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一些生态修复难点,在新技术的应用下也逐步得到解决。若尔盖唐克镇外的省道213线旁,有一座废弃矿山治理点,由于地表是裸露的基岩,且坡度大,植被恢复难。施工人员先是在地表上喷播基土和经过特别筛选的草种,并进行点状物理固定,最后盖上一层用特殊椰壳纤维制作的“椰丝毯”。“椰丝毯”有优良的边坡防护能力,且能在“完成使命”后自然分解成有机肥。2017年至今,若尔盖已经治理巩固各类沙化土地27万余亩。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水源涵养地”四川阿坝州筑牢生态屏障

图为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花湖风光。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