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建藏援藏
第三极的记忆
援藏指挥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 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安徽湖北湖南 广东重庆陕西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第三极的记忆|行走雪域的记录者——摄影家车刚专访

“这些盲人学生后来有的考上大学,有的成为公务员,有的成功创业。我不仅作为摄影师记录他们的生活,更是他们的叔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盲人结婚生子,我也从叔叔变成了爷爷。”车刚持续26年记录西藏盲人培训中心盲人家庭的生活,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从摄影师到亲人,车刚在采访中说,这种情缘不会断的。

1983年,车刚从丹东来到西藏,在《西藏日报社》担任摄影记者,采访任务完成之余,他拿起相机,走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在采访中,车刚坦言,原本只是为了拍摄艺术作品参加展览,随着对这片土地认识的深入,他逐渐适应了西藏的生活并决定留下来。

没想到这一留,就是近四十年的坚守。在西藏高原的炽烈阳光下,一位东北汉子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最为温暖的故事。

1998年,车刚接触到由德国盲人姑娘创办的西藏盲人培训中心时,一段跨越二十多年的纪实摄影与帮扶故事悄然开启。

这是盲校建校初期(约2000年左右)的合影。

这是盲校建校初期(约2000年左右)的合影。

2017年,盲文无国界组织与西藏残联合作20年的拉萨盲人培训中心项目结束了,这是全体盲校师生最后的合影。

2017年,盲文无国界组织与西藏残联合作20年的拉萨盲人培训中心项目结束了,这是全体盲校师生最后的合影。

“2007年,我通过盲校认识了日喀则的格次一家。”车刚回忆道。这个家庭面临严重困境:父亲因风湿病丧失劳动能力,奶奶常年患病需要持续服药,母亲独自承担种地养家的重担。格次和妹妹发奋读书,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当日喀则边雄乡盲人学校的负责人阿珍联系车刚,告知有一个孩子需要帮助时,车刚立即前往日喀则。他询问格次是否喜欢读书,并承诺承担其教育费用。格次从高中开始接受资助,最终考入西藏大学学习藏汉翻译专业,并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车刚自2007年认识格次一家至今,一直保持着友谊。

“好事大家做”,车刚说,这些帮助并非个人行为,“我作为发起人,得到许多朋友的共同参与。”他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特别是企业家的参与能让善事更容易开展。

这种集体主义的善行观念,折射出车刚谦逊的品格。他始终拒绝“恩人”的称号,认为自己只是起到了桥梁作用,将需要帮助的人与愿意帮助的人连接在一起。

雪域高原,阳光下的藏族盲童。

雪域高原,阳光下的藏族盲童。

盲校的老师学生们自发地为车刚过生日(“那天不是我的生日,他们为了感谢我就把那天当成我的生日”)

盲校的老师学生们自发地为车刚过生日(“那天不是我的生日,他们为了感谢我就把那天当成我的生日。”——车刚)

“盲童们对声音特别敏感,听到相机快门声,他们会大喊叔叔车刚来了,拥上来摸我的肚子。”

“盲童们对声音特别敏感,听到相机快门声,他们会大喊叔叔车刚来了,拥上来摸我的肚子。”

在长达数十年的西藏生活与创作中,车刚形成了自己的西藏观和摄影观。他强调对待西藏应有的态度是热爱和敬畏,而非消费和利用。

“一些摄影家高高在上地拍摄西藏照片,然后胡编乱造。”车刚说道。虽然现在有很多优秀的摄影和视频作品,但不少人在解说时实际上是在利用西藏讲述自己的故事。

车刚认为:“选择西藏就要热爱西藏,因为西藏给予的回报与付出成正比,甚至更多。”他通过自身经历说明,真诚记录西藏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而非仅仅将西藏作为创作素材或消费对象。

车刚说,不同代际的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差异,但他认为年轻人至少应该具备感恩和敬畏的情怀。这种情怀或许正是连接不同代际、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精神纽带。

在车刚看来,摄影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猎奇,而应是平等视角下的真诚记录。他的相机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温暖的心灵之窗,通过这扇窗,他与被拍摄者建立了超越普通摄影师与对象的关系。

“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甚至收获更多。”车刚的这句话蕴含深刻的人生智慧。在物质层面,他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在精神层面,他获得了无法用物质衡量的满足感和人生意义。

通过帮助格次这样的孩子改变命运,车刚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轨迹。从最初的艺术创作者,转变为纪实摄影师,再到社会公益的参与者和倡导者。

在车刚的镜头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西藏盲人学生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东北汉子如何在与西藏的对话中找到自我、实现价值的心灵史。他的经历证明,当你真诚地对待生活,生活也会以同样的真诚回馈于你。真正的摄影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更是情感的投入和生命的交融。

如今,车刚已从当年的“叔叔”变成了“爷爷”,但他对西藏的热爱从未改变。那些曾经被他帮助过的孩子们,如今已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这正是车刚西藏故事最动人的篇章。

受访者简介:车刚,辽宁省丹东市人,祖籍山东,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他自1983年进藏工作直至2017年退休,长期担任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其摄影作品聚焦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通过镜头记录自然景观与人文变迁,形成了独特的“用影像讲故事”创作理念。曾获平遥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尼康中国少数民族摄影金奖等多项荣誉。

(责任编辑:陈玲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