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治沙,生态治理的另一个重点是湿地保护。据阿坝州水务局总工程师龚智成介绍,以若尔盖湿地为代表的川西北湿地,流入黄河的水占黄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8.8%。因气候变化、历史上为发展畜牧业“开沟排水”“向湿地要草地”等不当做法,湿地一度退化严重。若尔盖湿地最大的湖泊花湖,曾一度萎缩至215公顷。
2010年起,当地开始实施花湖湿地修复工程。修建生态堤坝,让水位抬高了52厘米。给生态核心区牧民发放禁牧、限牧生态补偿,有效缓解了草畜矛盾。在保护区开采泥炭、违规建设旅游设施等行为,被严格禁止。
经过治理,花湖湖面扩大至原来的3倍,恢复花湖湿地及周边沼泽892公顷,蓝天白云下飞舞的苍鹭、黑颈鹤等鸟类又重新多了起来。近几年监测表明,在花湖区域,彩嬛、东方白鹳、花脸鸭、蓑羽鹤、大杓鹬、反嘴鹬、灰头麦鸡等新增珍稀鸟类陆续出现。若尔盖湿地保护区黑颈鹤的数量,从2010年的1000只左右增至现在的2000只以上。
图为四川省阿坝州采取新方式养殖的牦牛。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生态修复后,如果不控制放牧规模,又容易再次出现草场超载、草原退化沙化、生态恶化。为此,阿坝州推行“人草畜配套平衡”,以防止过度放牧,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为了让群众“减牧不减收”,当地在发放禁牧补偿、季节性限牧补偿、草畜平衡补偿的同时,积极推广科学养殖方法。
一年四季把牦牛“野放”在草原上,是传统的游牧方式。现在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的牧民只让牦牛吃半天草,就赶回配套有暖棚的移动牛圈,适当补充饲料。这种“放牧+补饲+圈养”的养殖方法,集成了各种高原牲畜专业养殖技术,能有效降低牦牛养殖成本、减轻草原生态压力。
“过去20亩草场才能养活一头牛,现在只要10亩。”班佑村党支部书记泽旺多吉说,牦牛出栏周期从5至9年缩短到3至5年,大雪灾年能有效减少牲畜死亡。若尔盖县从2019年开始通过财政补贴,推广这种新的养殖技术,养出的牛肉质更好、价格高了近一成。阿坝州还探索了“牧繁农育”“联牧联营”等新招,进一步减轻草原承载压力。
图为游客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花湖景区观光。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目前,阿坝州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82.9%。2022年,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项目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0余亿元,拟从源头上进行系统性生态修复保护。
生态改善,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带动了农牧产品销售——2022年阿坝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9亿元,今年前7个月全州实现旅游收入262亿元。群众也更加自觉地参与生态保护:以“瓦切鱼”闻名的红原县瓦切镇群众不再从河中捕捞高原鲤,阿坝县漫泽塘湿地附近的群众自发加入草原灭鼠队伍,若尔盖县唐克镇等地群众成立了巡河治污的“黄河护河队”……
夕阳下的黄河,是一幅“长河落日圆”的山水长卷。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也仍将波澜壮阔地继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