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打破重视机关档案、忽视民间档案的观念,把视野拓展到全社会,特别是要加大对散存在民间的珍贵、特殊档案的征集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档案结构,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档案利用处负责人在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专题会上如此汇报。
档案,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我国,经过历史演变,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有了一个别称——“兰台”。
档案不是简简单单的残卷故纸,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群众利用档案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自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冲锋号吹响以来,自治区档案馆坚决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立足主责主业、结合工作实际,严守工作纪律、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查找梳理瓶颈和难题,深入分析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守正创新推动西藏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丰富:让馆藏资源“不断档”
1965年7月1日,拉萨群众朗杰在北京学习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朗杰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珍贵合影,并把这份“珍宝”传给了女儿群花。
2022年7月1日,当得知自治区档案馆面向全区征集红色档案后,群花毅然把“传家宝”捐给了自治区档案馆。
2022年以来,自治区档案馆进一步加大档案征集力度,积极做好珍贵历史档案、实物档案特别是“红色历史记忆”档案征集接收工作,做到各类档案应归尽归、应收尽收。
据了解,一年来,自治区档案馆接收脱贫攻坚档案2523件,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文书档案2170件、实物档案14类98件,以及阴法唐回忆录、上海援藏影集图册、川北日报等红色档案……目前,自治区档案馆是全国馆藏历史档案最多的省级综合档案馆,共馆藏历史档案311万余件(卷、册)、156个全宗;馆藏现行文书档案8万多卷、人事档案2万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