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班戈县中石化小学宿舍楼 摄影:许娜
1985年开始,西藏对农村学生实行“三包”政策,即包吃、包穿、包住(2003年改为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后来把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也纳入“三包”范围)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逐步提高教育质量。西藏的寄宿制教育发展从出台政策到基本完备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通过持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生管理等多方面的不断探索、完善,到2010年前后,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模式基本完成转型。通过数据分析,西藏发展寄宿制教育后,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高位,巩固率显著提高。在“三包”政策条件下,由于解决了农牧区学生就学、食宿等困难,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持续稳定。
资料图: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索县西昌乡小学兴趣班 摄影:王茜
2023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通过调研发现,西藏的中小学多数是寄宿制和走读生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现代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语言学习包括国家通用语言、藏语文,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外语课。整体上,各地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学校管理规范而富有人性,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由此可见,西藏寄宿制学校更好地解决了农牧民子女“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提高了教育投资总收益,是实践证明了的、真正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办学模式,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判断、评价西藏教育发展的道路是否合理、正确,必须立足于西藏发展现代教育的特点,无视现代教育特点和西藏区情的评判都是不负责任的。
扎洛表示,实践证明“新型寄宿制学校”是真正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办学模式,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应该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