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维度:增进相互交往,深度沟通有利于共同认识
杨明洪教授认为,援藏工作中产生的自然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利条件。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西藏的地理位置偏远,全国支援西藏作为政府主导的全方位交流形式,不仅增加藏族对其他民族的理解,也强化其他民族对西藏各族人民的理解。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提升。比如说援藏干部到西藏后,为了更好开展工作,他就会深入基层,走村串户或者到自己所在的行业了解情况,这种交流交往就会更加深入。像是从上海发达地区过来的干部进藏后就会认识到,与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相比,西藏既需要协助,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更需要学习和尊重。反过来,西藏基层群众对发达地区的人是怎么样?生活状态是什么?等也有疑问,之前可能只有从网上、电视上了解,但是当上海援藏干部真的来到身边了,就能面对面地沟通,从而加深了解。这种沟通的频繁程度、深入程度是很高的。
关系维度:建立嵌入式关系,共同生活有利于共同认识
共同交流能够建立起初级阶段的共同认知,但杨明洪教授认为,真正能够让这种共同认知牢固的,是民族间真正实现渗透式、嵌入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举办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并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杨教授认为,全国支援西藏实际上从关系角度来讲,也是一种互相嵌入。比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组团式援藏”,大量内地的老师、医生来到西藏,与西藏的同行在一起工作、一起搞研究、甚至生活上也有很多交集,这就是一种行业中、工作中的互相嵌入。不管是动态发展还是从目前的静态状态来看,对口支援进一步地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关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