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建藏援藏
援藏指挥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 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安徽湖北湖南 广东重庆陕西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第三极的记忆 | 听见高原:巴重惠医生的藏地15年

受访者简介:巴重惠,1976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34年,其中聋儿康复工作19年,曾担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付主任,主治医师。在西藏工作15年,在藏期间救治大量藏族同胞的生命,开展了多项科研课题(全国拉萨地区花粉调查、拉萨市教师嗓音疾病调查)获奖励5项。并成立西藏第一个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填补西藏这个领域的空白。

内调后曾担任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听力门诊部副主任,主任医师。近20年诊治聋幼儿及老年人3万余人,年先后发表论文、论著30余篇。曾担任南京特殊教育、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大专班授课教师,并被聘任为山西医科大学课座教授。联合大学康复听力学授课教授。 并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聋儿听力康复中心电子耳蜗会诊中心专家组成员。目前中国聋儿康复中心改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出专家门诊到70岁完全退休。

在藏的青春岁月

巴重惠

我是一名医生,在藏工作了15年,把最好的青春献给西藏人民,淳朴的西藏同胞宽大的胸怀也同时养育我善良宽厚的为人处世。

1976年9月进藏,因为我是医学院学生,就协助进藏的保健医生负责同学们的身体健康。一路风尘仆仆,一切是那样的陌生,因为都是山西各校的大学生不熟悉,大家基本讲话很少,记忆的事情不多,直到前几年一个同学叫黄林生联系到我,讲了一件令他至今感动难忘的事情,当时他在路上由于腹泻上厕所,我担心他晕倒,一直在简陋的厕所外等候,直到他顺利出来。他讲的事情我根本不记得了,但他留下深刻记忆的是进藏路上他的豪言壮语;“我要在西藏炼出第一鈩钢”。因为他是太原钢铁学院的学生,想想挺有意思。

我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始想做一名儿科医生,喜欢与孩子打交道,后因为耳鼻喉科严重缺人,两个主任,一个胃穿孔刚做手术,一个类风湿关节严重变形,他们是五十年代进藏的医务人员,当时的环境更是艰苦,所以身体落下了不少病,他们可是那个年代的高材生,川大医学院耳鼻喉科系和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高材生,周保根,钟乃川主任。钟乃川老师是引领我入门的恩师,至今难以忘怀。

80年代初,二位老主任先后内调,重担落在了我的肩上,我当时仅仅是个刚工作几年的小大夫。一天儿科请耳鼻喉科会诊,9岁的藏族男孩子明显呼吸困难,一侧肺不张,纵膈移位,以肺炎收住院,住院治疗不见好转,我会诊后高度怀疑气管异物,仔细询问病史,有将铅笔不小心咬断史,孩子体质较虚弱,蜡黄的脸色,立即转入我科,由于我经验有限,我请军区总医院一位医生和山东当时在市医院援藏的廘道温医生,手术方案先放支气管镜,然后气管切开,从切口放支气管镜取异物,当时那个年代西藏没有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后的气管切开术我顺利完成,气管镜插入总气管,考虑铅笔异物侵泡时间长被软化,用吸引器吸出异物与大量的脓性分泌物,整个气管黏膜红肿,手术还顺利,放入气管套管保留,保持气道畅通和便于吸痰。术后的观察十分重要,如分泌物过多不及时吸引会窒息,这是我毕业工作接触的最重的病人,我一定要救活他,不能出问题,我陪他同住在这个小病房,守了三天,度过了危险期,孩子得救了,一个多月后拔掉气管套管,从儿科住院到我科住院整整3个月,孩子康复出院了,刚开始孩子几乎不会走路,慢慢恢复起来。

一天医务处叫我过去领锦旗,当我看到锦旗仅写了送给五官科巴医生,我没有拿走,也不好挂在科室。事情就过去了。一晃好多年过去了,91年初,离我内调接近时,科里来了一个1米8几的高大帅气小伙子,手里提着2个水果罐头,见面就问:“巴医生你还认识我吗”?我说:“不记得了。”小伙子说:“我就是你救过的拉巴次仁。”他久久拉着我的手。这时我已眼含热泪,他知道我要走了特意来看看我。作为医生,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救死扶伤是我的责任,藏族人民没有忘记我,这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80年代中期,一位22岁的山南姑娘措姆来就诊,来时用头巾遮住整个脸颊,仅露出一双大大眼睛。我问了病史,她说鼻子长东西了,长达5年,检查时当围巾摘下,吓了我一跳,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鼻腔肿物,整个鼻腔被肿物撑得如拳头大,部分暴露在外,由于常年风吹日晒,污物污染,整个肿瘤显示溃烂布满脓性干痂,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肿物,表面看恶性程度可能性大,血液检查严重贫血仅6克,这样的患者我没有遇见过,请外科会诊,也认为恶性。我先进行活检,取几块肿瘤组织,数天后病理报告炎性肉芽组织,病人因严重贫血也不符合手术要求,让病人回家补充营养调理身体,待血色素恢复些再考虑是否能手术。

一个月后病人再次复诊,血色素略有恢复,但认为风险大,担心恶性程度高,再次活体组织检查,报告为纤维肉芽组织,根据患者病史6年,报告又不支持恶性肿瘤。我大胆决定给患者手术摘除,为患者手术做准备,术前备血2000cc,请外科和口腔科麻醉科主任协商手术方案,外科主任邵大夫先行颈外动脉结扎,避免术中大出血,鼻外切口探测取出,手术中发现患者肿瘤呈哑铃状,无法从鼻外取出,部分切取担心大出血,口腔科主任顿珠次仁提议从口腔内取,这样就要将上牙槽骨锯开,中央锯开后分离两侧,终于完整取出肿物,肿物重量800克,牙槽骨复位缝合。术后整个鼻腔像一个大洞,填塞止血缝合皮肤,5个小时手术结束,患者基本平稳。患者年轻恢复较快,20余天后基本痊愈出院了。最后的诊断鼻腔巨大纤维血管瘤。又是几年过去了,一天一个健壮的藏族女孩来看我,我认出她就是山南姑娘措姆,带来一捧贝母给我,说治疗气管炎,不知从哪里知道我气管不好,这时的她满面红光已是2个孩子的妈妈了。我只记得为增加营养曾经给过她麦乳精喝。又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看到今天她幸福生活的样子,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一个医生不光有一流技术,她的责任心,职业道德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手术的成功要感谢口腔科主任顿珠次仁和外科主任邵永孚老师,科室的通力合作拯救了这位藏族姑娘的生命。

医生职业让我救助他们的生命,在藏15年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青春绽放我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陈玲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