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神经外科专家叶如陵从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回到北京。离开那天,全院医护人员给他送行,他的身上被挂上了100多条哈达。
许多人不知道,这位满载荣誉的专家回到北京后,拒绝了多家医院的高薪返聘,选择在社区一间小小的“爱心小屋”里继续他的医者使命。
他说:“像我这样的医生,在医院里太多,而在社区里太少,社区更需要我。”
青春抉择,奔赴西藏
1964年,24岁的叶如陵从南京医学院医疗整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这对一个医学毕业生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去处。
1970年,时年29岁的叶如陵响应中央“最高学府也要支援边疆”的号召,毅然告别北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参加了卫生部医疗队,奔赴西藏。
他被分配到海拔5240米的生命禁区——昌都马查拉煤矿当医生。严重缺氧的环境使叶如陵的血色素高达23.9克,几乎是正常人的两倍。
扎根雪域,创建科室
援藏一期3年,但叶如陵最终在西藏工作了31年。当他看到藏族第一代煤矿工人祈盼他留下的眼神时,意识到“北京太多,而西藏太少,西藏需要我”。
当时西藏人民医院只有简单的外内科,没有脑外科。由于交通事故频发,脑外伤病人很多,但缺乏专业医生,死亡率很高。
叶如陵主动从整形医生转行为脑外科医生。1974年到上海瑞金医院交流学习后,他谢绝了留在上海的邀请,回到西藏创建了神经外科。
培养人才,填补空白
1984年,叶如陵当上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他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回北京寻求医疗援助。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医学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签订了10年的对口支援协议。1998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为西藏唯一一个三级甲等医院。
叶如陵被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和西藏大学医学专科学校聘为教授,为西藏培养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退休返京,服务社区
2000年,60岁的叶如陵退休回到北京。他婉言谢谢了多家医院的高薪返聘,选择留在社区做一个社区志愿医生。
萌生为社区居民义务看病的念头源于一位老人的求助。从那以后,他开始义务为社区居民看病,家里的电话成了社区的“热线电话”。
2007年,朝阳区红十字会和社区帮助叶如陵开设了“爱心小屋”,每周固定时间为社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讲解医院的诊断书。
爱心小屋,传承爱心
“爱心小屋”最初是一辆由救护车改装的诊室,后来在街道工委的鼓励下,叶如陵成立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
叶如陵为“爱心小屋”作了三个定位:社区居民健康的贴心人;促进社区和谐的好帮手;医院在社区里的延伸。
在叶如陵的带动下,更多医疗志愿者忙碌在“爱心小屋”里,他们组成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义务为居民量血压、看病咨询、心理抚慰。
疫情中的志愿服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80岁的叶如陵无法在一线服务,但他依然找到了贡献的方式。
每天清晨,他第一件事就是向40多个“微信群”发布正能量格言和疫情最新动态。白天,他为各个群发布“疫问医答”科普文章。
他还利用“宅家”时间,每年写作并出版一册“老年保健知识手册”,并开始探索“线上咨询”和“线上讲课”的服务模式。迄今,已经完成了12册老年保健手册。
荣誉满身,不忘初心
叶如陵获得了诸多荣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中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首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
但他最珍视的称呼是“党员志愿者”。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心中有一份信仰,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85岁的叶如陵至今仍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做一辈子的志愿者,把我的爱心和知识奉献给党和人民,直到永远”的誓言。
受访者简介:
1970年,29岁的叶如陵支援西藏医疗卫生事业,一干就是31年,他和同事们共同奋斗,在拉萨建立了西藏高原上唯一的一所“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他带着“老西藏精神”退休回到了北京,谢绝高薪返聘,扎根社区,作为社区志愿者和保健医生,无偿为居民看病和咨询,并把家里的电话向社区居民公开,作为咨询热线,随时接受居民的电话咨询。
他组建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由一些退休的医务人员组成,义务服务于孤寡老人。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首都道德模范”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