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第二届中国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会在京召开,我受邀参加这一由800余家企业、2300多个特色优势产品所参展的大会。在西藏展柜前,我惊喜地品尝到高原牦牛肉干,不仅鲜美可口,还富含营养。
图为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会上,参会嘉宾在西藏展柜前品尝牦牛肉干(唐召明2024年10月11日摄)
牦牛,被人们称为“高原之舟”,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并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
牦牛是世界上稀有的偶蹄类动物,也是适应高原生存条件的珍贵物种。大约在距今3500—4500年前,高原人类就开始驯养牦牛了。驯养后的牦牛,自古以来就是雪域高原最好的生活及经济保障。
在广袤的藏北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牦牛文化。牦牛不仅是牧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是他们心中的宝贵伙伴。
在雪域高原许多古老的神话中,牦牛被当做是宇宙星辰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许多山川河流也是以牦牛命名。
世界牦牛在中国,中国牦牛在藏北。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氧含量低,气候干燥,6亿多亩草场,形成高寒草地型牦牛的天然发育场所,成为闻名全国的“牦牛之乡”。
过去牧民群众多住帐篷,逐水草而居,其食品主要由糌粑、肉类、酥油、茶四种构成,其中绝大多数食品或直接取之于牦牛,或用牦牛产品加工而成。
图为藏北双湖办事处(现双湖县)嘎措乡二村两名儿童正在瞭望牦牛群(唐召明1988年摄)
提起牦牛,我总会想起1988年在那曲地区双湖办事处(现那曲市双湖县)嘎措乡二村近距离拍摄牦牛时的情景。那是寒冬的一天午后,暖暖的阳光铺洒在覆盖残雪的金色草原上。我拿着相机走出村庄。前面是几十头安闲的牦牛。两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戴着棉帽,用棉头巾捂着脸坐在山坡上。那些牦牛只有二三头站着啃吃地上枯黄、稀疏的小草,而其它的则像待命的武士卧在山坡,头全部朝东望着前方,嘴里嚼来嚼去地反刍。远望过去,它们宛若一块块巨大的黑色磐石,纹丝不动地傲立在天地之间,硕大坚硬的犄角直抵苍穹。走到近前,我发现有不少牦牛角上挂着红、黄、蓝等色的小布条,煞是好看!我绕前绕后拍照片,牦牛瞪着圆鼓鼓的大眼睛一动也不动,不是听到它的喘息和嘴里的反刍声,我真会把它们当成一幅幅天然雕像。
在我眼中,这种在平原地区从未见过的动物浑身都是宝贝。在藏语中,牦牛被称为“诺尔”,也就是“财富”“宝贝”的意思。
藏族朋友嘎玛不久前从西藏带给我来自藏北高原的风干牦牛肉和“啦啦”。风干牦牛肉,是牧民群众通过自然风吹日晒让牛肉水分完全蒸发,更易长久保存的牦牛肉。
藏北高原的牦牛肉,因肉质富含氨基酸和钠、钾、镁、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极富营养价值,被誉为“肉牛之冠”。
图为藏北班戈县牧女正在制作奶制品“啦啦”(唐召明1987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