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藏援藏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藏北故事】藏北牦牛,承载生活与文明的故事(3)

牦牛粪则是藏北牧民生活中世代赖以生存的主要燃料。草地上、山坡上、房前屋后,到处都可以见到它摊晒或垒垛的身影。

如果说,西藏是“世界屋脊”,那么藏北就是“世界屋脊的屋脊”,由于这里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的一半,较低的含氧量很不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牦牛粪由于其黏性成分被牦牛在体内消化吸收后,剩下的纤维物质疏松通透,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完全彻底,是数千年来难得的燃料。

20世纪80年代,我在藏北高原采访,常常住进县招待所,屋中央都有个烧牛粪的铁皮炉,屋角堆着牛、羊粪燃料,要靠自己生火取暖。说心里话,我倒挺喜欢闻牛粪的干草味,也喜欢拿着屋角的一块块牛粪饼,用废旧报纸或煤油来引燃牛粪火,然后铲几簸箕火力猛、但不耐烧的羊粪蛋在牛粪火上。不一会,当铁皮火炉被烧得通红,屋里暖和起来,驱赶走身上的寒气时,让我很惬意,也很有劳动的成就感。

可以说,牦牛是藏北牧民的“衣食父母”。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肉、乳、毛绒等畜产品。比如,出售的活体成年公牦牛一头约七八千元,成年母牦牛一头约一万元,是藏北牧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藏北故事】藏北牦牛,承载生活与文明的故事

图为过去手拿牧鞭的牧女格桑措姆(左四)和同伴们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优质牦牛绒。她们都是藏北班戈县绒毛分梳厂的生产能手(唐召明1994年5月2日摄)

近年来,在藏北高原的脱贫攻坚中,牦牛产业迅速发展。广大农牧民群众已从原始的“人放天养”模式逐步过渡成合作社养殖模式,并增加补饲、暖棚等科技含量,来促进产业链的延续、补链工作。牦牛成为藏北高原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正在越来越大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那曲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完善育繁推广体系、推广高效养殖方式,强化人工饲草培育研究、推进产销一体化发展,高标准建设了一批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

此外,那曲市还充分利用区外市场、人才优势、援藏优势,着力打造区域性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引进北京企业,共同组建西藏天牧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牦牛产业项目,并与杭州和成都餐饮公司等分别签订购销合同,或是举办那曲牦牛肉品鉴会,助推藏北高原牦牛肉走进其它省市百姓的餐桌。

如今的牦牛肉干、盐炸牛肉、牦牛肉酥及藏北高原冰鲜牦牛肉等美食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等特点开始走出西藏,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正在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中国西藏网文、图/唐召明)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