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有这样一批活跃在各个岗位上的“西藏工匠”:他们发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老西藏精神,把热爱深深地嵌入高原大地。
勇攀技术高峰的水电专家
西藏大古水电站对缓解西藏自治区缺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西藏大古水电站施工局局长的胡中阔,瞄准大坝建设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牵头组建多个课题科技攻关小组,成功解决了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保温保湿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碾压混凝土试验过程中,有一次,为了得到理想的碾压效果,胡中阔整整30多个小时没有回宿舍休息。“白天太阳很烈,晒得全身燥热,深夜冷得穿棉衣。”胡中阔回忆道。
这是工作中的胡中阔。
2021年3月,施工人员从坝体上成功取出一根直径200毫米、长度26.2米的混凝土芯样,这标志着大坝施工质量和工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一名水电人,我非常自豪能够参与造福边疆群众的水电工程建设。”胡中阔说,虽然西藏一些地方高寒缺氧、自然气候恶劣,“但我们完全有信心克服各种困难。”
一生磨一艺的非遗传承人
“从原料到成品,马包制作需经历鞣皮、染色、缝制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一套严格的操作标准。”索朗群培告诉记者,虽然马包制作周期比较长,但整个制作过程会严格遵照传统工艺流程,“不能有一点儿变味。”
西藏地域辽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成为当地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一左一右挂在马背两侧的马包,则被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用于存放和运输食品、衣物等,精美而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