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群培展示他制作的马包(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林芝市朗县朗镇托麦村村民索朗群培从小热爱手工艺,经过漫长的学徒生涯和自身多年的潜心钻研,他将这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朗镇马包制作技艺完整地传承了下来。依托20多年的积累和探索,索朗群培的手艺愈发精湛,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思路也愈加开阔。
2015年,在当地兴边富民政策的支持下,他所在的加工厂新修了厂房、拓宽了原材料的购买渠道、丰富了产品线、增加了创意设计,从作坊式生产跨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小小的马包变成了富民产业,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
“马包制作技艺只靠保护不能拥有活力,在保留传统技艺前提下,要结合市场需求制作品种多样的文化产品。”索朗群培告诉记者,还要发挥年轻传承人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马包制作技艺传承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不断拓宽销售渠道,让传统技艺成长为兴边富民的好产业。
传承藏文化的古籍“美容师”
从1997年开始,久米次成就在罗布林卡管理处文物科工作,在20余年的古籍保护职业生涯中,他在这个冷门领域里,踏实敬业,不仅出版了多部丛书、专辑等著作,还圆满完成了西藏贝叶经保护阶段性任务,为藏、梵文书法传承和文物修复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贝叶经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其内容绝大多数以梵文书写。1000多年前,唐玄奘“西天取经”带回的657部经书就是贝叶经。贝叶经是研究古代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少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