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父亲利用空闲时间,整理了多年积攒的书籍资料和工作日志,希望后代能够作为文献资料使用,并将这些资料保存、传承下去。”王团胜说。
王万青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的子孙后代继续从医治病救人,为玛曲的发展多作贡献。
顺着爷爷的足迹,王团胜的二儿子扎西东智考上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将回到甘南州工作。
“儿子觉得爷爷的事业很了不起,他想继承爷爷的事业,为草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王团胜欣慰地说。
如今,王万青的精神正在新一代中延续:孙女英春拉毛在高校专攻智慧养老与管理,用科技赋能银发事业;外孙女闹增拉毛身着白衣在玛曲县人民医院践行护理使命。
三代人用不同方式诠释着医者的家学传承。
“当年考上卫校时,外公欣喜万分,不仅送我去学校报到,还承担了我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闹增拉毛深情回忆道,“工作后他要求我对每位病人都要详细记录护理笔记,反复研读分析——这个习惯让我受益匪浅。”
王万青虽已离去,但他的感人事迹永远留在了玛曲草原。
在玛曲县人民医院,新入职医护人员的第一课便是学习他的事迹;在阿万仓镇,他曾工作过的卫生院设立陈列室,陈列着他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生活用品,褪色的医疗箱装着未用完的药品,泛黄的笔记本里记载着他的行医历程,供大家观看学习;在草原上,牧民们时常怀念这位善良、敬业的汉族医生,他的名字成为当地民族团结和医者仁心的象征。
2024年10月,王万青离世的消息传遍草原,7天内,数千名牧民从四面八方涌来,哈达堆成雪山。这些牧民中,有他在牛粪堆上接生的妇女,有经他手术重获新生的孩子,更多的是在他客厅长椅上得到过慰藉的普通牧人。
“王万青虽然离开了我们,他的智慧和精神却激励着更多医者扎根基层、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悉心服务群众。”
“王老师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将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王曼巴’对我们全家的恩情,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们打心底里感激这位好人。”
…………
遵照遗嘱,子女将他的骨灰撒向玛曲草原。当最后一捧灰烬融入黄河第一弯的碧波,牧民们唱起古老的祝福歌谣纪念这位把一生献给草原的医者。
王万青去世后的第3个月,妻子凯嫪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他最后的笔记,纸页上颤抖的字迹写着:“若有来生,再赴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