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藏援藏
当前位置:援藏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乡村行 看振兴】养殖变方法 牧民换“活法”(2)

2018年,在充分发挥民主决策,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次汗达哇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的新思路,立足草场耕地资源禀赋和丰富的群众种植养殖经验,切实担起产业振兴“领头雁”的职责,动员群众自筹资金建成尕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并确定从产业高效发展入手,对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引进科研技术,打造培、产、销一体的藏羊产业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科研示范基地。

畜种改良、技术升级、管理便利,资源的集约化让次汗达哇村产业发展走上了正轨,标准化的放牧也让生产和生态实现共同发展。

基础有了,如何壮大产业是关键。

“我们的藏羊繁育已经实现了两年三胎,每年出栏藏羊4400余只,同时建立完善了饲料及称重系统、规模化养殖场、有机肥加工点、活畜交易市场、藏羊肉初加工点等,补齐了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短板,探索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年收益达48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格日介绍到,他们以藏羊两年三胎标准化高效养殖为抓手,通过青海大学、省州县专技人员技术服务团队的指导,通过藏系母羊“良种——良料——良法”应用,构建了母羊“两年三产或三年五产”的养殖新模式,并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四统一”经营管理模式,藏羊产业实现了由传统放牧向集约化规模养殖、科学化高效管理、品牌化集中销售的“三大”转变。

同时,积极引导有经营能力的村民和部分无畜户从事饲草料种植加工、藏羊养殖、销售等工作,带动就业34人。鼓励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加大力度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社员变职员”的目标。

“现在已经进入冬羔接育的关键时期,今年一只羊羔能卖到830元,到年底预计有315万元的收入,又能高高兴兴地给社员们分红了。”驻村工作队成员史海林高兴地说。

崭新的屋舍、平整的硬化路、良好的生活环境……这座草原深处的小村庄,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宽阔的“羊”光大道。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